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没有止境的,一般都会从低级到高级,有多次的进步。
不能象刘志斌那样死抱着小时候在初中阶段学过的 I=U/r 误解“欧姆定律只是说电阻,没有说电感,也没有说电容”
欧姆定律发表于1826年,当时人类还没有对正弦交流电的概念,当然不会在欧姆定律当年的表达形式里融入电感、电容对正弦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概念。
欧姆定律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类对它的认知在当时还不够全面而已。
随着人类对这一客观规律的认知逐步的深入,欧姆定律中关于电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这一概念,理所当然的需要扩充和进化!
初中教科书里的欧姆定律 I=U/r 也不是欧姆定律在1826年发表时的版本,而是教材编写者考虑了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以及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最简单的层面进入学习欧姆定律而编排的内容。
最初级版本的 I=U/r (即: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只不过是欧姆定律的最初级知识而已!
到了高中阶段,教科书里编排的版本就是考虑了电源内阻r0的欧姆定律了:
I=E/(r+r0) (即:全电路欧姆定律)这才是与1826年欧姆定律发表时的版本有些相似的形式。况且,欧姆在1826年发表的论文中,其定律的表达式为: X=a/(b+x) 其中,X的单位并不是电流强度的单位“安培”,而是扭秤的悬丝扭转的角度;a的单位也不是电压的单位“伏特”,而是与温差有关的常数;b和x的单位也都不是电阻的单位“欧姆”,而b是与铋-铜热电偶有关的常数,x是试验导体的尺寸长度“英寸”。如果依刘志斌的想法:当年的欧姆定律的形式一万年也不变,那么,恐怕初中学生对当年版本的欧姆定律在理解上,会多少有些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