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周 辩 题
正方: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反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1、参赛者首先选择正反或反方辩题中一个,不能同时辩驳两个辩题。辩题要突出中心大意,言简意赅。
2、参赛者需遵守友谊第一,交流第二的原则。不能有人身攻击,更不能有攻击国家政策的言论。
3、正方或反方都是一个团体参赛,每一个成员即可以发表自己观点,也可以对自己一方人员观点的陈述做补充。
4、辩论内容可以适当引用古今论点,但拒绝全盘复制。一经发现,取消评奖资格。5、欢迎相互监督,更希望加强自律。
二、奖励措施
每周辩题结束后,从所有参赛者中择优奖励。
1、一等奖2名(正反方各取一名),每人奖励30MP (可兑现)。
2、二等奖4名(正反方各取2名),每人奖励2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10MP)。
3、三等奖10名(正反方各取5名),每人奖励100积分(相当于可消费5MP)。
4、优秀参赛者若干名(视参赛人数而定),每人奖励50积分。
三、评判标准
1、辩论角度准确,观点鲜明,剖析透彻,辩词论据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
2、辩论表达清楚,辩论技巧运用得当。
3、准确把握辩题内涵和外延,对所持立场能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点鲜明,对本方难点能有效处理和化解;对辩题的理解和论述能在广度上展开,在深度上推进,整个辩论过程条理清晰,能给人以层层递推的美感。
4、凡违背“参赛说明项”中注意点的,予以做扣分处理。
四、其他说明
跟帖请先清晰的阐明您的观点,然后按照您的观点展开辩论。本帖不欢迎模棱两可的意见,请勿冒充评委,否则删帖处理。
楼主最近还看过
支持正方: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所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指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首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造了市场,而市场又急需大学为之提供合格优秀人才。所以市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一致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更容易培养出专业性强的高科技人才。这样,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进而也达到了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其次,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步趋向于以市场为导向,但还并不完善。真正的以市场为导向是参考市场而又不受限于市场,重视当前市场现状而又能预测未来市场发展,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根据市场需要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如此便可以大大优化现阶段的教育结构,并且最大化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避免浪费。
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对大多数大学生自身更有好处。首先,市场代表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在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市场的合理协调使他们在毕业后能更快得找到对口工作以及更有效得开展工作。另外,大学毕业后,进入市场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在竞争激烈、狼多肉少的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生存这个大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固然美好,但能够自食其力,并为自身以及社会创造价值也许才是更为现实的。更何况,如果人人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社会要如何进步又如何发展呢? 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 只有以市场动态为导向才能让学生立足理论,才能学以致用,所以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支持反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人生第一天步入学校的课堂时,老师就教导我们:做个好好学习、诚实孝顺的好孩子!.直到进入了大学校门后,这12年的校园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和满脑的智慧来育人.但是大学教育是具有知识、能力、道德等综合性社会效益的,来给自己再冲冲电!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曾说过: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 大学培养的是各方面人才,不仅仅是企业家;大学教育教会的是我们学习、创新、应对各种生活挑战的能力,不是去盲从于趋之若鹜的人群。拥有了独立的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足可以创造一个新兴的领域,就像比尔盖茨,最终成为市场的主人。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市场,但参考市场并不代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向,这就如同毛泽东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借鉴参考了儒家思想,难道毛泽东思想也变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导向了么?
我方认为:市场导向更适合用于经济领域,而大学教育则是为了让我们达到“生也有涯,智也无涯”的境界;所以,我方坚信: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支持正方: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一、服务社会;二、培养专门人才;三、发展科学。从真正的意义上谈起,如果大学教育不能以市场为导向,它将失去其真正意义。倘若真的按对方所说,培养象牙塔一样的大学,那大学不是孤立于社会么,成为一潭死水,那大学又怎样培养出新一代的人才?美国许多大学的教育体制都告诉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培育出市场所需要的人,无偿式的开放教育,使得大学生更懂得自己应成为什么,而不是迷茫于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更进一步说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现实是这个社会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形式,因此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以市场为导向,除非有一天社会发展不再以市场为形式。
因此,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支持正方: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1.首先,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大学教育的对象必需考虑接受大学教育后的出路问题。而近几年最火的市场是什么?不就是教育,新能源和物流嘛?由此可见,市场的需求才是提供人才的方向!所以,大学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受教育者能够具有更好的市场适应性,让受教育者能够使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对受教育者而言,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需求,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是人才,大力发展人才,最大优化人才利用率,今年2013年,是大学生毕业最多的一年,大学生找工作的情景我想大家也都看到,为什么工作这样难找,有好多的原因就是专业的问题,快的专业人少,工作自然也就好找,为什么就不能根据市场来教育呢!
2.其次,国家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普及大学教育,让祖国的下一代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国家对人才的重视,而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不就是为了培养出能使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富强的建设者?!所以,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应以此为核心。从另一层面上来讲,也就是要求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大学教育的社会任务。国家对教育的的重视与投入,不就是为了将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建设者吗!
3.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能够发挥市场的优势,协调社会的供求关系,并推动市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才能使市场接受,所以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支持反方观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只能随波逐流,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来源于他的兴趣,如果根据兴趣潜心钻研,做到这个行业的第一,那么他不需要以任何市场因素为导向,因为市场会以他为导向。
大学生应该以自身的能力特点为导向,如果你非要让一个短跑健将去跑长跑,就是浪费人才。
今天的市场不见得是明天的市场,1、2年前国际金融业还很厉害呢,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那是很了不起的,可是现在经济危机了,你当时是市场导向就变成了错误的选择,这个时候怎么办?还是要以个人的发展目标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从经济危机中坚持下来,在国际经济回暖的时候,你坚守着,你就最先成功。
市场变幻莫测,你不能时时刻刻去跟着市场走,那样的话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也做不好,今天卖裤子紧俏,你去卖裤子,明天衣服又好卖了,你手里的还是裤子,难道你要把裤子套在头上吗?
大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广播价值观念,更是为了民族国家培养后继人才,科教兴国。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造了市场,这个市场急需大学为之提供合格优秀的人才。大学教育为了实现自己的使命,完成国家的重托,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一,承认大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传播知识为主,但是决不能否定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和作用,失去这个角色,则大学难以称之为大学
二,市场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市场,更是广义的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不仅仅包括目前国家急需的工业、科技等热门行业人才,同样包括国家立国所必须的农业、国防业、教育业、行政管理业等行业的高级人才(学术科研类人才,也应该视为人才市场所需要的),小到手工艺术,大到治国安邦,无不是人才市场所需求而大学教育应该提供培养机制的。
三,导向是指总体方向,战略大纲,是指大学教育应该朝向为人才市场提供充足供给而不懈努力,而非仅仅只是唯市场马首是瞻。大学教育执行者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高瞻远瞩的能力,参考市场而又不受限于市场,重视当前市场现况而又能预测未来市场发展,惟其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才不至于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好心办坏事。
从最根本的方面来看的话,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因为市场对于人类社会来讲,是暂时的事物,而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生死的,教育是更根本和更重要的
综上所述,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支持反方观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首先要分清,大学教育是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并不是说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教育更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素质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人文教育方面,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而以市场为导向则是培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大学不是工厂,而是培养学生自由意志独立思想的学术机构。何必贬低自己去做市场的雇佣和跟班?而且以市场为导向容易使大学生趋于功利化,那么当个人利益同道德伦理发生冲突时,最后可能是良心不知何处去,权钱依旧笑春风。
在学术文化方面,大学教育的本质是科学研究与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会使学术浮躁,难保学术的纯洁性,又如何让人安心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大学校园里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市场上顾问越来越多,实验室里教授越来越少,我们早已与创立大学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市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照这么说天文学家何必去研究几亿光年外的行星,都去研究星座运势好了,考古学家何必去研究恐龙化石,都去盗墓好了。可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在文化传递方面,大学教育有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而市场的性质使它只着眼于可以在短期内产生经济效益的事物,当我们的文化被明码标价地出售,我们是该悲哀还是该庆幸?而那些无法转化为商品的文化就只能被忽略甚至淘汰了。
所以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反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只所以反对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就是因为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企业的发展无疑要以市场为导向,否则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即便如此,也必须用宏观经济调控来避免"市场失灵"时的经济大崩溃。市场经济下,"市场失灵"的表现有:第一,市场解决不了总量问题;第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第三,市场机制无法 自发地消除垄断;第四,市场调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那么假设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的一套来治理大学,就意味着大学里的一切,包括院系的设置,课题的选择,人事安排和聘用,职称评定,以及一切都得围绕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运转了。那么大学教育就可能不以文化传承和创造,人文教育为指向,而变的急功近利丧失文化殿堂的尊严和使命。不能传承和宏扬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来适应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未来世界的格局。
反方:大学教育不应以市场为导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以市场为导向这句话本身就带有概念性错误。市场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及完全充分的竞争,在市场主体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教育并不具备这些市场化的基本条件,我们不能将经济领域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简单地一直到教育中来。教育是公共产品,是公益性,非赢利的,本身就不可以也不可能市场化。
同时市场导向具有短视行为,如果丢方便有一定要将市场导向强加于教育,那么势必造成:以市场运行机制配置教育资源,东西部教育水平拉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师资队伍因商海浪潮而不稳定,同时,以经济利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社会责任等等一系列问题与弊端。
大学不是养鸡场,教育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投资。大学教育内在的真正精神在于自修与研究,强调的是思想独立与学术自由。我方坚决认为大学教育应以学术为主导,这里“学术”并非仅仅是指那些狭隘、晦涩难懂的高深学问,还是一种提出问题的精神、探索的过程以及创造知识的能力。哈佛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可见,“学术”已成为哈佛乃至西方教育体系的主流导向。
大学,就是理论研究打基础的阶段,它是市场所无法主导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市场,但参考市场并不代表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改变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科学世界的思考方向,它只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求真理,发扬文明的一个辅助工具,确切地说大学教育对于市场具有导向作用才对。大学教育是做学问的地方,只有以学术为导向,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学。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大学教育应以学术而非教育为导向。
大学教育应该、而不是必须"一刀切"地市场化,更不是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上都要实行市场经济标准、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是保证大学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手段和主流趋势但不是绝对方向终极目标和唯一手段方法。
大学教育"市场"的含义是:大学是"高级人才产品"生产单位,它一直就有面向市场的内在需要。大学同时是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单位(家庭、学生作为消费者),它一直就是个市场。以市场为航标导向自己的发展是大学教育的常态和本位,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的需求决定了它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并不等于"完全地产业化、自由竞争化、私有化",因为教育本身既是产业而又兼具公共事业属性。
所谓"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是指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大学的目的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科技人才等,如果作为高等学府的大学不能培养社会所需,那意义又何在的?
第二,从学生本身来考虑,辛苦十余年却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空有一副皮囊,又有而作用呢? 所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持正方:大学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学教育即高等教育,是指由社会承认的授业机构提供,以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人才为性质的,包括学科基础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内容的教育体系。
应该即非必须的,指导性的,属于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的。
大学教育"市场"的含义是:大学是"高级人才产品"生产单位,它一直就有面向市场的内在需要。大学同时是高等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单位(家庭、学生作为消费者),它一直就是个市场。
导向是指引导的方向。即指导性目标而非强制性目标作为发展趋势的主流价值、意义。它是用来指引行动或发展的方向的。
所谓"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说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市场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重构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控制体系等教学管理系统,调整和修正大学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将大学逐步改造成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过程和趋势。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大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促进人才、大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第一,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上看,以市场为导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综合性的高素质的适应社会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充分挖掘出人才的优势,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上看,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趋势调整自身,在学术、学科建设上精益求精,在研究上锐意创新,在科研项目上勇于求索。以此不断地为市场提供学术科研等成果,再以市场反馈为依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看,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所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人才能够充分利用和创造出社会资源,传承的知识文化也能够传播到社会中,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还想强调两点:其一,大学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不等于大学教育市场化,即不是在大学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上都要实行市场经济标准、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是保证大学教育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手段和主流趋势但不是绝对方向、终极目标和唯一手段方法。其二,以市场为导向存在一定的弊端,但这是可以解决或削减的,相反不以市场为导向,将导致更多更大的问题。
随着时代变革,当今教育须坚持市场导向。也就是说,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培养社会实需、实用的人才上来,从而促进教育与时竞进。不难想象,教育与市场脱节或滞后于市场,培养出的人才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时代发展。以市场导向,顺应大潮来发展教育,才能把教育潜力转为生产力,促进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我坚定地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回复的比较小,偶来顶一顶。
支持反方:大学教育不能依市场为导向。
虽然大家都知道大学是什么,但大学到底以什么为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偶的理解大学是一个搞学问的地方,所谓学问就是各种事物的本质,所谓搞就是研究的意思,也就是大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研究事物的本质现象,以此来用最短的时间最大程度的掌握世界万千事物的共性,说白了就是一个寻根问底的途径。
大学作为人类教育的最高学府,其内有海量的各类图书,也有各种复杂高端的实验室,更有丰富理论经验的教授导师,他们很多都是此类学科领域的带头人,所谓带头人是在这个领域的本质研究中有很大的建树和前瞻性,因此偶认为大学是集中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资源优势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研究事物的本质,怎样掌握事物的本质,怎样从本质找到事物的共性,所以大学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
大学集中了各种优质资源,因此众多理论研究前言都是大学进行的,这个大学教育的课程也是注重了理论基础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人类万千年的总结和研究得出的事物本质,以及要涉及到此领域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大学教育的方法讲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给众多学子提供了研究事物本质的各种资源,学生学不学,学的怎么样,是否能够领悟和贯通,是否有此领域研究的天赋,这个取决于个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学生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即使强迫其学习,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对于这个学科领域的本质无法掌握,更谈不上去研究,所以世界上的大学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我选择自己喜爱的领域,这样大学搞学问的目的才能实现。
世界上知名的大学都是依理论教育为主,而且这些学校的学习风气东很正规浓厚,这些大学采取的招生办法是宽进严出,让每一个想搞学问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可是是否能够取得这个学科领域的证书——被大学所认可,要看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因为大学的目的是搞学问,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个学科的本质才能进行研究,所以外国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所找的工作都是研究领域,他们毕业后普遍进入的是各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真正做到了学为所用,体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中国建国初期以及70、80年代的大学教育也是依搞学问为目的,在这时期大学培养了众多基础知识扎实,在工作岗位发挥了带头人作用的毕业学子,他们毕业后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随着2000年作用,中国大学教育依市场化为主的大幅度扩招,中国大学的招生虽然实现了与世界教育接轨宽进,但却无法实现严出的方向,因为中国大学教育为市场化发展,你毕业生少了就影响了招生,没有生源大学的财政就要受损,所以大学的目的就是招的来送的走,只有送走的学生知识掌握的怎样,是否是搞学问的,他们已经无暇顾及,为了应对招生率和就业率,他们盘算着每个毕业生都让其找到工作,于是出现了大学生上学是为了找工作的现象。
大学的招生带来了好的效果,全民受教育的机会多了,人民素质高了,可是政府却忘了大学是搞学问的地方,当所学重点为基础理论知识的毕业生毕业找工作时发现,社会上搞研究的职业太少了,毕业生太多了,没有办法的学生只好选择其他行业领域,因为他们首先要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现实。这个现实是一种复杂的组合体,主要责任不再大学,更不在大学教育目的搞学问。
现在中国社会有一个现象,技校、培训学校的毕业生要比大学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因为社会上企业所招工人要的是操作工,也就是会操作机械的工人,而这种技能的培训是技校、培训学校的特长,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依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目的,而大学是研究为主,由此造成大学毕业生不如技校毕业生的现象,这个现象不是大学教育的错误,是社会的错误。
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制造业国家,国家的经济主要考的是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微薄制造利润来发展的,随着中国人力劳动成本的增加,这样的优势越来越小,而一个国家能否走在世界前列,不是制造能力的强弱而是技术掌握、基础研究领域是否走在世界前列,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应该进入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中,只有大量的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大学生进入各自领域中进行研究,我们的科技才会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国家才有创造力,我们的社会才会又世界打工仔变成世界创造者。
由此可见,大学教育应该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注重理论、基础、研究的搞学问之路,而不能依市场为导向,拼与各个热点职业的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