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做整机呢,还是只做风电的一部分呢?
我也算是做风电的,但是只做风电中的一部分,主要做电机。因为电机和风电控制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我本身是学控制的,所以多少对风电的控制有一些了解。
据我了解,现在大部分的国内厂家,风电控制系统都是用的国外的。
但是,又都非常希望把风电中这块利润最大的部分能由自己来吃掉。
我个人也接触过一些开发风电控制系统的。
其实,大部分国外流行的先进控制算法,都已经是半透明的了。就是说原理我们都明白,可是怎样应用到实际的控制中去,好像还有一定的差距。
先进算法到转化成批量产品,好像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坎。
而且,好像听说器件的应用上,也常常出问题,则可靠性就不是很高。但是这对于风电的控制系统就变成了致命伤。
关键是可靠性和一致性,样机容易做,但是可靠性和一致性就难办,1000PPM的故障率能达到么?整天装卸不要钱啊。
哪家能拿出一个热测试?哪家有器件可靠性分析?
欧洲电网跟国内不一样的,发热量也不相同,电解电容滤谐波越大,寿命越短,发热越高,国内有几家有寿命曲线和发热曲线的?
针对自己电网的器件,谁能设计?又有哪家国际大公司能帮你设计?
基础都没打好,全靠蒙的,能行么?
照老外的抄,只能抄个表面,内部的隐藏陷阱你知道么?
现在老外对中国的抄袭能力是非常看重的,所以很多都做了设计陷阱,几个关键器件是定做的,型号都一样,但是性能却差得远,平时工作无大碍,但一旦遇到特定工况,你就等着炸机吧。
以前解剖过一国外的工业变频器主控板,在家里测试怎么都好,一到现场带满载就出现低速启动故障停机,后来查来查去,发现一7805是与常见的不同的,常规的7805加上原版上的匹配电容,在干扰大的情况下就出现谐振,换上人家的7805,一切OK!
风神榜说的非常对啊。
目前,国内的很多技术面临的就是这样的窘境。
我们希望更快的跟上世界先进的步伐,也希望更快的见到效益。所以就都觉得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是最快、最好的捷径。
每个企业都希望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所以不停的引进所谓最先进的技术。可是,到头来却引来一堆的弊病。
1、国外企业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交托给我们,通常都是已经处于流行末端的技术。
2、多年与国内的交往后,发现我们的抄袭能力实在太强。为了保证他们今后的发展,因此,技术交底中会有很多折扣。
3、国内的技术平台和国外是外全不同的。一项技术引进的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相关技术链的需求。而,国内和国外的技术发展,是大片的差异。我们引进技术后,都希望最终能由自己生产,以保证最大的利润。但是,很多配套的产品,在国内并不存在或者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样,势必造成,技术上继续对国外的依靠。
4、生产工艺和规范与国外的不同,也会造成批量产品与样品的巨大差异。
风电控制大体上分为主控系统、变流器系统、变桨系统、SCADA系统4大部分。各部分的特点不一样、国产化应该说是早晚的事情。
1、SCADA应该说没有难度吧,目前的障碍是风机的主控系统的数据通讯协议是否公开,有协议得到数据了实现起来和工业监控系统差不多,但要做到国外的那些成熟的功能还要多积累。
2、变桨系统的国产化难度好像不小,目前缺的是:高可靠性的伺服驱动器和马达的设计技术,还有风机叶片载荷的理解计算,还有需要可靠性验证的条件。
3、变流器的国产化应该稍快些吧,本来国内就有不少大功率变流器的厂家,纷纷都在做,就是不知道能真正做到便宜又实用还有多大差距。
4、主控系统和整机设计关联较深,协调变桨系统、变流器系统,包括整机状态控制、变桨变速控制、系统状态诊断、载荷优化等等,需考虑复杂的动力学方面的问题。主控的软件现在显得很神秘,老外介绍时,往往用控制理论给你做一通仿真验证,目前国内的设计水平,风机的线性化模型很难十分准确,对于于国外流行的相对确定的控制算法来说不需要那么做,对于振动等动力学方面的问题需仔细设计处理。主控系统对硬件的要求稍高些,程序的运算速度很快,主控的扫描周期在10ms左右,只有这么快才能实现各类滤波器的设计处理等等。但总体上硬件PLC的国产化 难度不打。
因为,风力发电系统的特殊应用场合,因此,对其中相关部件的可靠性等要求都相对较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都是照国外的设计能做出东西。
但是,其关系内部的一些核心设计,以及原理验证,可靠性验证都非常欠缺。
就如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发电机为例:
其电磁场的有限元分析,国内做的就很不到位。而在电机设计时就多半靠经验和国外电机的参照。
如电机的应力场分析,对于风机中的发电机因为运行环境和温度都有较苛刻的要求,而且包括很多相关部件的连接,需要解决共振等问题。
还有电机的温度场分析等等。
另外,风机的流线型叶片,一直就是难题中的难题。
而,这些分析和计算是保证电机能长期正常运行的关键。
由于很多做的不到位,因此,国内很多技术只能继续依靠国外。
而且,很多电机在风场中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反复出问题,增加维护成本。甚至是风机毫无利润可言。